2020年世界林草十大關注熱點
第一,新冠疫情對全球林業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給可持續林業帶來前所未有的風險,不僅中斷了林產品供應鏈,嚴重沖擊林產品國際貿易,而且加劇了森林治理挑戰。由于森林經營監督監測和執法受到制約,導致地方社區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受到威脅,非法采伐和林地用途轉化等明顯增加,毀林和森林退化加劇,嚴重影響自然保護目標和減排承諾的實現。另一方面,疫情也為林業創造了新的機遇。人們對森林特別是城市森林的重要性認識加深,推動了各類林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文件的出臺;疫情應對措施促進了數字技術和創新解決方案在森林經營和林產工業,特別是遠程監測、智能管護和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應用;不少國家加強木材供應鏈評估,減少關鍵領域關鍵環節對其他國家的依賴,鼓勵本地企業基于本國需求開展高附加值產品生產加工,提升木材行業應對危機的能力。
盡管受到新冠疫情巨大沖擊,歐盟仍然圍繞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全力推進實現《綠色新政》。2020年3月,歐盟委員會提出《歐洲氣候法》草案,要求歐盟所有機構及成員國采取必要措施,實現碳中和目標。5月通過《2030年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及其行動計劃,承諾保護至少30%的歐盟陸地和海洋,嚴格保護歐洲現存的原始林和天然次生林,旨在加強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使歐盟成為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引領者。10月批準修訂《歐盟森林戰略》,基于《綠色新政》從推進可持續經營認證、爭取林業資金、打擊非法采伐、促進科研創新等6個方面阻止全球毀林和森林退化?!稓W洲綠色新政》被認為是疫情后歐盟綠色經濟復蘇的重要驅動力,是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有力手段,有助于歐盟國家綠色增長戰略的實現,引領全球綠色轉型進程。
鑒于新冠疫情對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在聯合國的呼吁和推動下,各國政府、機構和私營部門等正調動各類資金資源,增加對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投入。一是將森林資金納入疫情后刺激計劃和復蘇計劃,特別是英國、德國、日本、新西蘭等發達國家通過一攬子刺激方案,為森林經營活動和林產工業恢復提供了及時可行的資金支持方案。二是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資金支持。綠色氣候基金、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增加了對森林等自然資源的投資,幫助發展中國家開展生態恢復。三是推動私營部門開展長期可持續的林業產業投資,澳大利亞、加蓬、黑山等國采取稅收優惠推動林業產業重啟。歐美國家政府與私營部門加強合作,促進綠色供應鏈建設。四是制定國家森林資金戰略,將其納入疫情后恢復計劃。德、法等國出臺相關行動計劃,明確了林業投資領域和措施。五是吸納私營部門投資,為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改善農村生計提供支持。
第四,全球加快造林增匯以應對氣候變化
全球自然保護地最新研究顯示,盡管2010年至2019年全球保護地面積快速增長,自然保護地在陸地和海洋的比例分別從14.1%和2.9%上升到15.3%和7.5%,但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服務方面的成效非常有限。IUCN瀕危物種保護率從18.9%增長到21.7%,進展緩慢;仍有大量需要保護的區域未納入保護地體系,三分之一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以及超過一半的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仍然沒有得到充分保護;農業開發仍然是保護地的最大威脅,全球6%的保護地被用于種植各類農作物,其中22%是最應嚴格保護的保護地,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生物多樣性和食品安全之間的沖突尤為尖銳。IUCN認為,2020年后保護地工作的成功與否應以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實現及多利益方合作為標準,并發布了《保護地效益評估工具+》(PA-BAT+),指導評估保護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
隨著國際社會對大宗商品與毀林問題關注度的提升,不少機構提出應改變森林和生物多樣性管理模式及糧食生產消費方式。歐美國家加緊討論制定大宗商品零毀林供應鏈相關法律,以減少大宗商品生產貿易造成的毀林。歐盟提出將涉及毀林的大宗商品盡職調查要求納入《歐盟環境法》。英國修改《環境法案》,強制要求企業在進口大豆、牛肉等大宗商品時必須開展盡職調查,不得把涉及毀林的大宗商品投入英國市場,并于2020年11月完成修訂案的公眾咨詢工作。美國聯邦政府正在討論出臺相關法令,禁止從任何有非法采伐的地區進口畜牧產品、可可、大豆、棕櫚油等大宗商品。紐約州、加利福尼亞州擬推進《零毀林公共采購法案》,采用禁止性懲罰手段強制要求建立零毀林供應鏈。這些法規的出臺實施,將促使市場重新思考全球供應鏈中的環境問題,強化對零毀林大宗商品項目的投資。
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使野生動物保護和禁食野生動物成為全球關注熱點。為有效應對和防范人畜共患疾病,中國在2020年1月29日禁止非法野生動物貿易,關閉活體野生動物交易市場,并于2月10日啟動《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工作。修訂草案于10月13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明確規定禁止違法食用野生動物,對違法食用野生動物、網絡交易行為進行規制,要求對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狀況進行調查、監測和評估,加強野生動物檢驗檢疫管理及疫源疫病監測制度。當前,全球野生、動物保護受疫情影響面臨嚴峻威脅,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資金大幅縮減,野生動物偷獵案件持續增加。中國在此背景下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贊賞。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等動物保護組織呼吁其他野生動物交易活躍國家參照中國的做法,采取積極應對措施,禁止野生動物交易和消費。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是聯合國認可的應對氣候變化九大行動領域之一,其理念是以生態修復為目標,通過采取一系列干預措施,推進自然資源可持續管理和保護,恢復和改善生態系統。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30多個國家將NbS行動納入了《巴黎協定》國家自主貢獻方案。為進一步促進NbS行動,IUCN于2020年2月通過了首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標準》。該標準由8項標準、28個指標組成,首次為解決可持續管理及生態系統保護中出現的問題提供通用框架,確保各類管理與保護方案的應用具有一致性和最佳實踐性。標準的問世加深了各國環境治理主體對NbS理念的認知。然而,NbS理念也遭到了一些質疑,有學者認為,盡管NbS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創新解決方案,但仍不能作為解決氣候問題、轉變能源結構并實現“碳中和”的最終方案。
聯合國于2020年7月7日發布《202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指出新冠疫情使實現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變得更具挑戰性。7個與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指標進展較為緩慢。其中,保護和防止瀕危物種滅絕(SDG 15.5)、保護和恢復水相關生態系統(SDG 6.6)、防止外來物種入侵(SDG 15.8)無進展甚至出現倒退,表現為全球物種滅絕風險上升了約10%、貿易和運輸的增加導致入侵物種數量和傳播速度增長。保護糧食和農業動植物遺傳多樣性(SDG 2.5)、保護和恢復陸地淡水生態系統(SDG 15.1)進展微不足道,約73%的被評估牲畜品種面臨滅絕風險,大多數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仍未完全或根本沒有被保護區覆蓋。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SDG 15.2)、將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價值納入政府規劃和核算(SDG 15.9)這兩個目標取得了一定進展,具體表現在全球森林面積縮減速度已有所放緩,保護區及可持續經營森林面積有所增長,約有一半的締約方將生物多樣性價值納入政府規劃。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森林與生計及林業勞動力結構轉型成為國際林業重要議題。根據一項最新研究,全球居住在森林及其周圍的人口數量大約有16億,大多依賴森林維持生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發布的《2020年世界森林狀況》指出,森林生物多樣性所提供的諸多產品和服務對于保障人民生計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森林向人類提供了超過8600萬個綠色工作崗位,超過90%的極端貧困人口依賴森林解決謀生問題。同時,林業勞動力結構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轉型。林業生產的機械化、供應鏈的重組以及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導致傳統林業就業崗位正在減少,林業部門工作崗位越來越多地轉向生物多樣性保護、林業教育、休閑旅游、生態療養、森林認證等領域。如何確保豐富的林業勞動力資源和結構多樣化的林業勞動力供給,對于今后的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世界林業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