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對人類福祉與地球健康至關重要。2007年,聯合國大會批準《國際森林文書》(2015年更名為《聯合國森林文書》),把森林可持續經營問題和全球糧食危機、氣候變化放在了同等高度。

聯合國森林論壇圖標
在國際森林日到來之際,中國綠色時報記者采訪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對外合作項目中心副主任劉昕,以一問一答的簡明方式,梳理了一份中國森林履約進程速覽,方便公眾了解《聯合國森林文書》的相關背景、政策要點、履約進展、最佳實踐等知識與問題。

聯合國森林戰略規劃
為肯定森林對人類的非凡貢獻,聯合國大會于2012年宣布3月21日為國際森林日,鼓勵各國每年逢國際森林日,在地方、國家和國際層面舉辦森林和樹木相關活動,如植樹活動。設置這一節日,旨在引起各國對人類的綠色保護神——森林資源的重視,提高公眾對森林問題的關注并開展行動。
除了植樹,國際森林日廣泛關注森林與民生的更深層次的本質問題。國際森林日每年的主題均由森林合作伙伴關系選定,2021年的主題是:“森林恢復:通往復蘇和福祉之路”(Forest restoration: a path to recovery and well-being)。
《聯合國森林文書》是聯合國為解決國際森林問題而通過政府間談判達成的一個成果性文件,旨在建立全球森林治理體系,加強世界各國的承諾和集體努力,通過各國政策協調和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森林的可持續經營與管理,以消除貧困、改善生態、促進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森林文書》是當前國際社會針對國際森林問題、有關林業發展和森林經營方面最系統、最權威的國際文書,也是影響各國林業政策、國際林業發展形勢的最重要文件,包含了國際條約的宗旨、原則、成員權利和(自愿)義務等基本內容,已具備國際法“軟法”的性質。
森林是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減少貧困等環境與發展問題的交匯點與重要解決途徑。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對森林可持續經營作出了全球性最高級別的政治承諾。
經過長達15年的政府間磋商與談判,2007年,聯合國森林論壇形成了《關于所有類型森林的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森林文書》(簡稱《國際森林文書》),同年獲得聯合國大會批準(聯大第98號決議)。201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國際森林文書》更名為《聯合國森林文書》。
《聯合國森林文書》主要內容包括三部分,一是重申了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中確立的一系列原則,如主權原則,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性質,涵蓋范圍包括所有類型森林,增加新的、額外的支持資金,提供技術轉讓、能力建設支持等原則。二是確立了全球林業發展目標。三是規定了國際社會和各成員國應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是通過森林可持續管理,包括保護、恢復森林、植樹造林和再造林,扭轉全球森林面積下降的趨勢,并加大努力防止森林退化;
二是增強森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可通過改善以森林為生者的生計等方法;
三是大幅增加世界各地保護區和其他可持續經營林區的面積,以及可持續經營森林產出的林產品的比例;
四是扭轉森林可持續管理方面官方發展援助資金日益減少的趨勢,并爭取多渠道資金用于實施森林可持續管理。
為實現四大全球森林目標,《聯合國森林文書》提出了通過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方式履約,為成員國列舉出了具體的國家政策和措施以及國際合作和實施方式,其中國家行動涉及政策、法規、造林、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能力建設等方面的25項條款,以及推動相關領域國際合作的18項條款。
2017年4月,第71屆聯合國大會審議通過《聯合國森林戰略規劃(2017-2030年)》,這是首次以聯合國名義做出的全球發展戰略,彰顯了國際社會對林業的高度重視。該規劃在《聯合國森林文書》4項全球森林目標的基礎上,列出了六大全球森林目標和26個具體目標,如到2030年,全球森林面積增加3%,并提出了各層級開展行動的執行框架和資金手段,明確了實現全球森林目標的監測、評估和報告體系,制定了宣傳策略,形成了各國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的行動計劃?!堵摵蠂謶鹇砸巹潯房梢暈椤堵摵蠂治臅返膶嶋H操作版。
《聯合國森林戰略規劃(2017-2030年)》開宗明義指出,森林是世界上最具生產力的陸地生態系統,對人類福祉、可持續發展與地球健康至關重要。全球共有近40億公頃森林,占陸地面積30%,全球約四分之一的人口依靠森林獲取食物、謀求生計、進行就業、獲得收入。
森林提供不可缺少的生態系統服務,是80%陸地生物的家園。森林可為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作出巨大貢獻。
《聯合國森林戰略規劃(2017-2030年)》提出的愿景是:所有類型森林及林外樹木得到可持續管理,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為當代和子孫后代提供經濟、社會、環境與文化效益。
《聯合國森林戰略規劃(2017-2030年)》提出的使命是:通過加強各級協調合作、協同增效,作出政治承諾,開展實際行動,促進森林可持續管理,使森林和林外樹木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貢獻。
《聯合國森林戰略規劃(2017-2030年)》,細化了全球森林目標并制定了具體的行動領域,形成了各國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的行動計劃。戰略規劃所確定的2030年要實現的六大全球森林目標中,前四項與《聯合國森林文書》基本一致。目標五是通過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等方式,完善森林可持續管理的治理體系,提高森林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貢獻。目標六是加強各層級涉林問題的合作、協調、統一與協同增效,包括聯合國系統內和森林合作伙伴關系成員組織、不同領域與利益攸關方之間的協作。
《聯合國森林文書》凝聚了世界各國對于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共識,體現了現代林業發展的基本趨勢,被認為是國際林業法律框架的基礎,符合中國林業長期發展戰略,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相契合。作為具有世界影響的林業大國,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積極、全面推進履約工作,以順應國際林業發展方向,提升中國在林業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開展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示范單位建設,就是中國政府自主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的一項重要行動。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高度重視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工作,不斷完善履約機制和國際合作機制,明確對外合作項目中心牽頭《聯合國森林文書》履約相關職能,組建履約專家隊伍;深度參與全球森林治理體系構建,參與聯合國森林論壇(UNFF)對國際林業政策的討論與制定,宣傳中國林業發展成就,提出中國主張和中國方案;積極履行國際義務,宣布中國履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提交《國家履約報告》,提供中國履約實踐范例,彰顯負責任大國擔當;向聯合國森林論壇提供資金支持,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參與國際林業活動能力;推動在華設立聯合國全球森林資金網絡辦公室(GFFFN),為協助提高發展中國家林業融資能力作出切實貢獻;連續多年組織開展援外培訓班,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能力,分享中國履約經驗與智慧;立足國內,開展履約示范單位建設,總結提煉中國經驗。
為切實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全國不同區域、不同森林類型中選定經營基礎較好的單位,開展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示范活動,示范內容從傳統的森林經營逐步擴展到森林文化、自然教育、森林康養、國家公園建設、城鄉林業融合發展等領域,并與德國、芬蘭等國的林業部門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等境外非政府組織合作伙伴在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發展林業碳匯、綠色金融、推動科普宣教等方面開展了深度合作。
開展示范單位建設,總結提煉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成功經驗,向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智慧,是我國創造性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的一大亮點,為各國切實履行林業相關政治承諾提供了寶貴經驗。
中國開展森林履約示范建設的目標是,按照《聯合國森林文書》的基本要求,通過合理規劃、科學經營,探索建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政策、技術和保障體系,總結不同類型森林的可持續經營模式,搭建森林可持續經營經驗分享平臺和最佳實踐的展示窗口,建設科技支撐能力強、輻射帶動效果好、具有國際意義的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示范基地。
目前,中國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 示范單位共有15家,分別是: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北京市西山試驗林場、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丹清河實驗林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福建省永安市、江西省崇義縣、湖南省永州市金洞林場、四川省洪雅縣國有林場、云南省臨滄市雙江縣、陜西省延安市黃龍山國有林管理局、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龍江森工集團山河屯林業局有限公司。
履約示范單位建設啟動以來,在有關省份各級林草主管部門高度重視下,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國際履約意識和觀念得到傳播,拓展了國際合作與交流渠道,總結提煉了適合不同自然條件和區域特點的森林經營和綠色發展模式,提升了示范單位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通過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示范單位建設,為探索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政策、技術和保障體系,搭建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機制試驗平臺,建立國際森林可持續經營經驗分享平臺和最佳實踐展示窗口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國林業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森林覆蓋率從2007年的18.21%,提高到2020年的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人工林面積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國已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2019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地球綠色的增加中有1/4來自中國,其中,植樹造林貢獻占比達42%。2020年,中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7.55萬億元, 帶動3400多萬人就業。中國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的成就,為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和落實《聯合國森林戰略規劃》,幫助實現全球森林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