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愛鳥護鳥不停歇
春夏之交,萬物靈動。鳥類迎來了繁衍的好時光,候鳥也開始了大規模遷徙和集群活動。
1981年我國設立“愛鳥周”至今已40周年。每年4月底至5月初,愛鳥護鳥宣傳教育活動在全國上演,數百萬人直接參與。
“愛鳥護鳥 萬物和諧”是今年全國“愛鳥周”的主題,各地愛鳥護鳥的宣傳平臺更多元、內容更豐富、方式更科學。“愛鳥周”活動正推動愛鳥護鳥成為一種意識、化為一種行動,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上不斷前行。
形成愛鳥護鳥強大合力
我國是世界上鳥類種數最多的國家之一,現有鳥類144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鳥類394種。在全球的9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4條貫穿我國。
1981年9月,為保護遷徙于中日兩國間的候鳥,國務院批準了原林業部等8個部門《關于加強鳥類保護執行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請示》報告,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把每年4月底至5月初的某一周定為“愛鳥周”,在此期間開展各種宣教活動。1992年,國務院批準《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將“愛鳥周”以法規形式正式確定下來。
自“愛鳥周”確立以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積極聯合全國各級協會開展聯合行動。“由最初的各省分散活動,從幾條橫幅和少量宣傳品,街頭的幾張桌子和展板,發展到每年統一主題、統一行動。‘愛鳥周’活動集結政府、企事業單位、公益組織和社會各界,形成了愛鳥護鳥的強大合力。”中動協副秘書長郭立新說。
1981年至今,我國朱鹮由發現之初的7只增長到5000多只,白鶴由210只增長到4500余只,黑臉琵鷺由1000只增長到4000余只。截至2020年,我國環志鳥類總數達845種392萬只,彩色標記鳥類達278種12萬只,利用衛星跟蹤技術掌握了中華秋沙鴨、白鶴、大鴇等60余種鳥類的遷徙規律。
如今,“愛鳥周”已成為全社會喜聞樂見的生態文化活動,是我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標志性活動品牌,為促進我國鳥類資源及棲息地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
愛鳥護鳥從中國到世界
40年來,開展執法專項行動、發布鳥類監測報告、舉辦“愛鳥周”公益主題活動、舉辦觀鳥活動講座、攝影展、懸掛人工鳥巢、發放和張貼愛鳥宣傳畫等,一直是“愛鳥周”傳統活動。各地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宣傳鳥類保護方針、政策和法規,普及保護鳥類科學知識。
“過去注重線下活動,現在融合新媒體,開展線上線下活動,更加突出科普性、趣味性和互動性,不斷增加科普宣傳的傳播力。讓公眾在觀鳥、拍鳥、畫鳥、寫鳥、唱鳥中建立與鳥類的情感聯系,從而建立愛鳥護鳥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郭立新介紹了近年“愛鳥周”活動的新變化。
2010年,全國“愛鳥周”活動首次拓展到互聯網,當年就有超1500萬人次參與。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各地借助新媒體、新技術,與時俱進豐富內容、創新形式,一系列主題突出、貼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愛鳥周”活動線上線下融合呈現,讓隨時、隨地、隨愿愛鳥護鳥變為現實。
上海市通過“上海林業”微信公眾號推出“愛鳥助飛”趣味闖關游戲,通過“鏡頭下的鳥類世界”“震旦鴉雀”“生物多樣性”等5個關卡,收獲鳥類知識的同時,還有機會獲得限量版愛鳥禮包,受到了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歡迎。江蘇省還打造了網絡生態講壇等“愛鳥周互聯網+”亮點活動,吸引了大量市民點擊觀看并留言點贊。
中動協還協同湖南省岳陽市、河北省秦皇島市、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政府通過舉辦國際觀鳥活動,吸引各國及國內觀鳥愛好者踴躍參與,向世界傳遞中國愛鳥聲音。
愛鳥護鳥成為自覺行動
“鵲鷂是2020年偶然發現的,鳥嘴往下彎,像鉤子一樣,是猛禽類。”山東省壽光市拍鳥發燒友攝影家馬吉,用46T的拍攝素材記錄了當地276種鳥類的生活軌跡?!冻啥鉴B類名錄2.0》中新增加的45種鳥類記錄,有很大一部分也來自觀鳥愛好者和鳥類攝影師,其中觀鳥者在四川大學望江校區內拍攝到的黑喉歌鴝,為該鳥的首次野外影像記錄。
“近年來到野外觀察記錄鳥類的人越來越多,觀鳥、拍鳥人是鳥類保護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郭立新說。多樣化的愛鳥護鳥科普宣教活動,讓愛鳥護鳥蔚然成風。
到目前,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累計吸收注冊志愿者5157人,與全國771個鄉村簽訂“愛鳥護鳥文明鄉村共建協約”,在全國16所大學建立了大學生野保志愿者社團。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支持下,中動協已連續5年組織志愿者開展“護飛行動”,參加的志愿者累計超8.8萬人次,救助、放飛鳥類8.9萬余只,向有關部門提供違法線索1600余條。
今年38歲的北京愛心人士何婧與中動協同齡,為“愛鳥周”捐款這個“愛心之約”已延續30多年。小時候由家長帶著她捐款,長大后自己捐款參與,如今又帶著孩子加入愛鳥護鳥、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動中。
愛鳥護鳥,從娃娃抓起,這是“愛鳥周”活動的重點。通過“愛鳥周”進校園、進社區,影響孩子,進而影響家庭、社會,讓愛鳥護鳥在日常生活中傳承與堅持。
美麗中國離不開美麗鳥類。愛護鳥類,每個人都可以是踐行者、推動者。郭立新表示,中動協將把組織“愛鳥周”活動作為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野生動物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重要抓手,長期堅持、常抓不懈,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